«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8801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网络教育]网络教育评价系统的设计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8 12:31:20 |
网络教育评价系统的设计http://www.edu.cn/20020131/3019340.shtml
空话套话!不过说实话,能说出很顺溜的空话套话也是能耐。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文科研究生教育不就是那么回事?可怜自己到现在还写不出空话套话来呢!又哪能对人家说三道四?虚心点吧
一、网络教育评价系统的构成
1.评价方案设计制定模块 2.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建构模块 如特尔非发、关键特征调查法、层次分析发的功能。 (1)课程开发评价标准 (2)教学过程评价标准 (3)教师培训评价 |
|
[教育理论]基于 Internet 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8 12:07:13 |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何克抗 一、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 ⒈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要求全新的培养模式 ⒉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的教育与培训 ⒊ 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现象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 如何迎接21世纪对教育的挑战 ⒈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能较好地满足21世纪对教育的需求 ⒉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 ⒊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模式 ⒋ 基于Internet的协作式教学系统的实现 三、发达国家对基于Internet的教育革新的探索 四、建设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促进我国教育革 一、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下面是对这类特点的初步分析。 ⒈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要求全新的培养模式 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为这类问题开过不下几百次的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似乎还 |
|
[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分析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8 11:21:57 |
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
——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
(本文写于1995年)
1995年上半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Dwight W.Allen博士到我国部分地 区进行了有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的短期考察,不久,他写出了两篇题目分别为"重新考察 中国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警告"和"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的考察报告。这两 篇考察报告涉及到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既有尖锐的批评也不乏有益的 建议,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值得我们认 |
|
[随意聊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6 12:26:58 |
祝智庭教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一文,口气大内容少,那样的文章,真的让人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博导之手! 好歹我算是看完全文,多少可以评论两句。 作者画了两个图架,想以这两个图架提出模型。可以其阐述远没有模型的定义和实践指导,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谁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思考,只是没有像他那样用文字表述而已。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图架: 可惜原图不好复制过来,我还是文字说明好了。 第一个图架:二维坐标,横轴代表“被动型学习”和“投入型学习”(主动学习,engaged learning);纵轴代表“低技术”和“高技术”。分成四个区:A区被动型学习、低技术区域;B区被动型学习、高技术区域;C区投入型学习、低技术区域;D区投入型学习、高技术区域。在此基础上,分别由A向B、C、D的转变会是怎样呢? 第二个图架:二维坐标,横轴代表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强化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