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September 202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8162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二)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5/2 15:18:30

  http://www.edu.cn/20050128/3128159.shtml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二) 李朝军 牟艳娜 阮滢 刘向永 于丽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躁动走向成熟       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奖赛、示范课和公开课所带来的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负责同志尖锐地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是教育界向全社会回答“我们做了什么、未来我们该怎样做”的时候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尴尬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数年时光。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我也曾说过,这一场教学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自上面讲的两种病。”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言,我们应当避免出现吕型伟先生所说的那种局面。       尴尬现象一:叫好不叫座       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然而在全面叫好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的只是在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很少看到应用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省、市以及校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课是铺天盖地,而真正在教学中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却很少。叫好不叫座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尴尬的局面。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推广的问题,我们曾经采访过多名一线教师。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另外,学校和教师都要面临着考试的压力,这就迫使他们必须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无暇顾及。我们在采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王鹏远老师的时候,他坦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务实,不是追求表面繁荣、热闹。衡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应该看学科教学效果,应该看用了技术以后教学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尴尬现象二:“四不像”的整合课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的张鹏校长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读屏幕上的电子文档;阅读课学生居然不带课本,用电子文档替代对印刷文本的精读细品。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有一节语文课,45分钟被切割成几段师生通过BBS的交流过程。多年从事语文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语文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这些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三: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表演课       当很多教师把课程整合的着力点放在技术手段如何出新的时候,一些学科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看到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的是否恰到好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北京市一位老教师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融合。”       尴尬现象四: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按照有的人的“理想”,通过研究出一种整合课,形成一种整合课例,供广大教师依样画葫芦岂不更好?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       尴尬现象五: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和本土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美国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用于解决美国的教育问题的,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的是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以引进网络探究(WebQuest)和英特尔R未来教育为例,这些本来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可是我们的一些课却把这两种模式的应用推向极端,不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机械地照搬照抄。笔者观摩过不少小学语文课,千篇一律的祖国大好河山学旅游,学生无一例外成为导游,为了突出公开课的效应,更把明明要用几节课时间才能完成的探究全过程浓缩到一节课内完成,于是活动和表演很热闹,但有活动没体验,整节课中阅读和理解课文没有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没有了。观摩后,笔者总有一个不便公开说出来的困惑问题,这是语文课吗?这是本来意义的WebQuest吗?       这种现象决非个别。相当一部分教学者追求教学的形式化,导致教学策略和目标倒置,不是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而是把千差万别的课程“整合”到一种教学模式中。结果导致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施,网上发布的成千上万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少真正上过课的,上过课的又有多少真正取得学习成效,如果真的进行统计,其结果恐怕不容乐观。       尴尬现象六:整合背后的道德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用到信息,而我们在采集、处理信息的时候就要深刻思考信息的负面因素。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信息大多是零散的、有偏向性的、经过别人加工和“污染的”。概况地讲,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四类活动的循环——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还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本来不可能见面和交流的人们开展交流。但在虚拟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本来有思想仍然有思想、没有思想还是没有思想;有道德的仍然有道德,不道德的会更加不道德……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我们在使用技术时,技术也在“使用”我们、改造我们。但这种改造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要把我们带向哪里,现在尚无定论。切忌将信息技术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药,因为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绝不是技术的匮乏和落后。       二、反思尴尬现象的深层缘由       在我们总结了课程整合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与错误倾向后,迫切需要反思一下尴尬现象背后的深层缘由。只有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尴尬现象背后的深层缘由,我们才有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沿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1.表面繁荣下掩盖的理论缺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其特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导致其先天就显得营养不良。目前,轰轰烈烈进行的课程整合的繁荣掩盖了其基础理论的缺失。由于课程整合与教育行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实践推广就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和运动色彩。但是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其实到目前还是没有搞清楚,所以在实践中出现了迷茫和困惑。例如,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关于整合的目的性问题。其次,要问实施者与对象是哪些人,这是关于整合实施主体的问题。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问题和地点问题,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实践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有困惑和迷茫。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泛化与虚化倾向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出现了“泛化”和“虚化”两种倾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出现“泛化”倾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容不断扩大,包括教学结构改革、课程信息化等内容都全部纳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系中。理论和内容的“泛化”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理论的新高度,但也必须看到这种理论上的“泛化”会导致其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失去自己的特色。实践方面的“泛化”则是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之名,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了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工具,就说成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也出现了“虚化”倾向。在理论领域,“虚化”主要表现为浮躁,不踏实,理论研究不深入,不能够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很多,但是我们很难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甚至还有很多文章是拼凑和抄袭来的。“虚化”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实践推进不够,表面文章过多。很多研究者和领导在没有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与内涵的基础上,就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其实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做几节公开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进行实实在在的推进。       三、突破困惑与误区,健康发展       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困惑,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本,按照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要从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学习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全局性的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例如,基于互动学习工具插件(Interaction Java Applets)的数学和科学教学实践推广策略。       (1)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有一个观念的先导。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变革学习观念,从传统灌输的、单一的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倡导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       (2)确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观念之下就要有具体的实践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认知工具、环境构建工具四个方面来认识。       (3)可供选择的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当梳理出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很多,包括WebQuest模式、英特尔R未来教育、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等。当然,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模式来。       (4)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       (5)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             (本刊记者 刘向永)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阅读全文(287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80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80263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