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公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2340)
幽你一默(198)
美食与健康(55)
English(832)
文学欣赏(76)
计算机应用(694)
音乐(120)
小知识(235)
修身养性(289)
相关下载(10)


最新日志
七天养成一个好习惯,52个星期后你就会脱
TOP TEN RULES TO BAG
到了才知道~
给更重要的事留出更多时间
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词
一个好男人一生中要处理好七件事:
Heart to Heart
10招教你应对粗鲁的人
10个小细节 平凡的我们也能改变世界
毕业生为何都要穿学位服
六字英文微小说:言有尽意无穷
Education
用26个英文字母概括80后的生存原则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年轻的求职者都会犯的10个错
屁话自有屁用
15大信号 在我们身边的都是好朋友
人生是一场相逢,又是一场遗忘
各国简介中英互译
7 cardinal rules in

最新回复
回复:TOP TEN RULES TO 
回复:“我挺你”的10种英文表达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sorry不是随便就能说的
回复:【蜗牛机型专用】风林火山 GHOS
回复:有些人
回复:和英国人交流要小心
回复: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解读白居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古人咏叹中秋的经典诗句
回复:[收藏]原子分析英语词根 2006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美国独立日
回复:嘴边最COOL的英语
回复: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牛年牛一把
牛年快乐
hello
分享
感谢
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您的子域名已开通。

统计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491552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美食与健康]关于火锅的起源
hjx_221 发表于 2008/8/29 14:34:33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钙骨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堪称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如东北人招待贵客时,火锅里的菜摆法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受破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烫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这把“百年龙嘴大铜壶”,壶身由优质紫铜制作,花活则由黄铜制成,但是所有零部件全部都是古代铜匠艺人手工打造而成的,因此显得紫光锃亮、威武雄壮、古色古香、饱经沧桑。壶高57厘米,壶身胸径50厘米,重达20公斤,可盛水30公斤。全壶由壶身、壶心、壶嘴、壶柄、壶盖、壶笛与炉门等部分组成,整体结构有点类似于“火锅构造的茶炉”。壶心中间以炭火加热壶身滚圆大肚中的清水,火势大小则由炉门开、闭程度而实现无级调整;壶身上的两只壶笛发出“呜呜”声响时,则表示壶中清水已经沸腾(据说最高能达到130度到150度),可以用作泡制茶汤等风味小吃了。最抢眼的,当然是壶首、壶尾那两条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蛟龙了。一条龙幻作了壶嘴,于是才有了后来那“腾腾热水龙嘴来”的态势;一条龙则巧做了壶柄,于是才有了后来那“马步力挽巨壶斜”的壮景。而壶身圆面上的两条浮雕色彩的蛟龙,则取“双龙戏珠”之势,更使得大铜壶充满着吞云吐水、金龙呈祥的灵气。这把“百年龙嘴大铜壶” 的实用场景令人过目难忘:但见茶汤师傅在一只精致小瓷碗里调制好芝麻粉稀糊状、藕粉稀糊状等茶汤底料,然后,就站成马步,一手力挽蛟龙造型的胡柄,使壶身慢慢倾斜,一手托着瓷碗,伸向同样是蛟龙造型的壶嘴龙口处,然后又迅速移开至前下方定格。妙不可言的是,该移动的轨迹,竟然就是随着壶身的倾斜而从壶嘴里冲出的热烈水柱的轨迹,致使那水柱竟然那么听话地按照他的意愿、一滴也不外泄地直往瓷碗中冲去。于是,水柱入碗,不偏不倚;倒海翻浆,稀糊成羹;香气四溢,热气腾腾;食欲大增,食趣大涨。老师傅轻轻放下大铜壶,收起马步,手影飞快间,就见那瓷碗中的羹面上,已经撒下了葡萄干、核桃肉、葵花子之类的辅料,这才细眯双眼,莞尔地双手捧给那些虎视眈眈欣赏已久、几乎有些馋涎欲滴的八方食客,任其狼吞虎咽,或者细品慢咽。于是,这把“百年龙嘴大铜壶”,顷刻之间就被聚焦成谈资,就变得那么神奇、那么温馨、那么甜美、那么滑爽。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据介绍:这种龙嘴大铜壶,早就已经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汤小吃担的标志性物件。原先只是京、津一带的庙会尤物,现在则已经走进黄山等国际旅游城市;原先只是边做边卖,现在则是事先已经做好茶汤以快餐式热售,而那把“百年龙嘴大铜壶”,则真正成为了兼具文物审美价值与实用美食价值的,用于欣赏与招徕、抢人眼球的标志性尤物了。   关于这把“百年龙嘴大铜壶”的相关链接,至少还有这么两则趣闻值得介绍:一为从铜龙龙身、龙嘴出来的沸水,可为食客们增添微量的铜元素,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一为那部片名就叫做《龙嘴大铜壶》的五集电视连续剧里的那把龙嘴大铜壶道具,居然就与我们面前的这把 “百年龙嘴大铜壶”相似极了,未知是否是个偶然的巧合。

阅读全文(2110)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500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53802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