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之 看电影 (二)  |
买了六张电影节的票,正好看了三场,目前为止选片成功率是2/3.
先说不成功的那个吧,节目单上写的是香港片,天堂口,英文名字跟中文名没有什么关系,叫blood brothers. 片中算得上大牌云集,吴彦祖,刘晔,孙红雷,舒淇。庆幸的是片子演的是旧上海,大家都说中文。情节挺简单,家住某小镇的三兄弟,到大上海去闯世界,遇到了黑帮老大孙红雷和他的情妇舒淇,然后爱恨交缠,兄弟反目。最后三兄弟中死掉两个,剩下一个回了小镇,跟青梅竹马的女友生活。
放映途中没看见人中途离场,不过老套的剧情让整个片子显得空洞而肤浅。这种打打杀杀的片子倒真像是港片。挺替那些演员遗憾的。片子完了,观众面色平静地退场。实在是善乏可陈。
要另起一行才能把轻视的情绪赶走,因为另一个片子实在是值得尊重。黎巴嫩导演的新片,名字叫 “under the bombs”, 估计没有翻译成中文,姑且叫做:战火中。是2006年以色列跟黎巴嫩打仗时的事情。导演是黎巴嫩人,怎么也算敌对国家,所以无法来到电影节现场,除非他不想再回去了。法国制片人来了,用英语跟大家介绍了一些,原来这个摄制组在战争时正好在黎巴嫩,本来在拍其他的片子,战争来临了,就拍了很多素材。然后写了一个剧本。
影片开头就是以色列军队轰炸的场景,一个小城的远景,画面的左边,右边,随着一声声轰鸣,一团团小小的黑烟腾起。然后炸弹集中在某一处,黑烟在同一个角落反复腾起,汇集成蘑菇云那样的黑重。那里大概是以军找到的军事目标吧。随后在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残垣断壁,被炸毁的公路和桥梁,就那样朴素地提醒着我:这不是演戏,也不是演习!而是活生生的------ 战争。
情节设计并不复杂,一个嫁到外国的什叶派女子,6岁的独生儿子在南黎巴嫩的姐姐家里度假。战争爆发之后一个星期没有音信于是出发去找儿子和姐姐。女子辗转来到贝鲁特,找去南部战区的车子,一个基督教的司机在重赏之下载她上了危险之旅。一路上的艰难可想而知,就不赘述了。司机也由一开始的纯粹为了挣钱,想方设法多要钱,而变得同情那个因为儿子和姐姐而忧心得有些神经质的女子。他们回到了女子的家乡,却发现姐姐的房子已成废墟,村民说姐姐死了,出于卫生防疫的原因,尸体被送到某处集中安葬,而孩子被路过的法国记者带走了。当他们找到安葬尸体的地方,正赶上真主党的支持者抬棺游行高呼着反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口号。女子茫然地看着骚动的人群,然后在姐姐的墓前大哭:他们把你埋在这里,谁都没有问你,这根本就不是你的战争,不是我们的战争,为什么你会死。。。。。。
继续寻找儿子,后来得知儿子被当作孤儿送到一个修道院去了,因为受到刺激,暂时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女子在电话上跟沉默不语的孩子说:等妈妈,妈妈马上就去!于是连夜赶去。因为要路过以色列军和真主党的交火范围,所以车子连灯都不能开,只能摸黑前进。车子坏了,司机陪着女子走了一夜路,终于在晨曦中到达了静谧而安宁中的修道院。作为观众,我松了一口气,快苦尽甘来了吧。女人冲到孩子所在的房间,司机赶到时,看见女人呆愣愣地站在孩子身边半米处。颤抖着手摸着孩子身上的衣服:这是阿曼尔的衣服…… 孩子慢慢地说:他留在炮火里了……
电影结束,很有些怨念:太狠了,happy ending都不给一个!音乐响起,大多数观众却留在座位上,制片人再次上台,回答问题。他说:影片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却是真实的累积和升华。他说他们的片子就为了反映普通人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他们并不想纠结战争的起因和来龙去脉,战争没有对错,也没有赢家。
观众对于这个片子报以掌声,其实这个片子能够在以色列上映,本身已经很出格了。怎么说呢,影片虽然没有大规模涉及,但那些炸弹都是以色列军队投下的,伤亡也是他们造成的。我这个外人是难以体会他们看这个片子的心情的,但对于这种气度和宽容,还是很佩服的。不过这个片子是肯定不可能公映的,毕竟大部分人没有开通到这种地步吧。
|
|
» 1 »
|

.: 公告
|
« | July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我的分类(专题)
|

.: 最新日志
.: 最新回复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44 评论数量:131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313478 建立时间:2007年6月14日 |
|

.: 留言板
|

.: 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