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之 看电影 (一)  |
耶城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引进很多新鲜出炉的国外片子,一般都是些不指望票房的艺术电影,几年来看过的中国片子有孔雀,可可西里,还有无间道。无间道在播出之后,不仅被影院正式引进,后来还在电视台屡次播出。商业上应该算是很成功。记得后来一次电影节,无间道1-2-3午夜场连播,跟两个外国朋友一起熬了整晚,看了个过瘾。唯一遗憾的就是配音是鸟语的,我也得跟大家一样看字幕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今年电影节,似乎把贾樟柯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了,三个大陆的片子都是他的。以前看过他的三峡好人,没什么好印象。太纪实的东西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是比较新鲜的,对于我来说就平淡了些。
选了他的24城,因为看到了吕丽萍陈冲陈建斌这些名字。心想冲着这些人,怎么着也不应该太纪录片了吧。意料之中,电影院里观众寥寥。电影开始,就有些失望,地地道道的纪实片,关于成都市区一个原来的兵工厂(420厂)迁走,然后要在卖掉的土地上建立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新楼盘的名字叫24城。一个个跟420厂有关的被采访者按年龄顺序分别讲述自己的一些经历。影片是简单的,没有眩目的摄影技术,就是平实,被采访者坐在不同的地方,对着镜头讲述。头几个采访,让我觉得很失望,有点烦,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意图。坐在前排的两个人中途就起身走了。我觉得很能理解,我这个听着母语的人都觉得乏味和糊涂的话,对于他们这些看英文字幕的来说就更莫名其妙了。
慢慢的,随着被采访者数量的增加,就像一张大画布上,一块块被涂抹上颜料,单独看不成膜样,但渐渐的,随着颜料越涂越多,画布的空白处越来越少,颜料渐渐连接在一起,画的整体轮廓就出来了。420厂原先是兵工企业,它的建立,兴旺,衰落,重兴到现在的搬迁,整段历史就在一段段陈述中被勾勒出来。叙述者或普通,或美丽,叙述或平淡,或激动,就是生活中的琐事,讲的每个事情,都是我们或者我们的父辈亲身经历过的,听着并不突兀,到了结尾处,作为420厂子弟的80后女孩,背靠着窗户讲着叛逆的自己一直在外面与男友同居,而不愿意跟有代沟的父母住在一起,偶然回家拿户口本办港澳通行证时,发现家门的钥匙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她去妈妈上班的地方找,发现妈妈在一个角落里机械地干着活,根本分不出年纪和性别。她当时就跑走了,当天晚上回家吃了饭,然后跟爸妈说要在家里睡觉。妈妈很高兴,帮着铺床,晚上她躺在几年没有睡过的床上流泪,觉得自己长大了。女孩面对着窗外的工地,对着摄像机说一定要攒钱在24城给爸妈买一套房子,她知道很贵,但是她一定要买给自己的父母,在这个他们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因为:我是个工人的女儿。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所有人的陈述,都那么生活化。但我被震撼了,这是几代人的生活啊,这个被拆迁的地方,拥有着几代人的记忆。从被采访者的衣着神情语言都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到了电影结束终于看明白了导演的意图。后来一个友人说,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样介绍中国,这样介绍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很聪明的。
片子看完了,没有难过,淡淡地欣喜。贾樟柯的片子不像其他受到国外欢迎的中国导演的片子,没有那么唯美,没有那么激烈,却有着他们可能缺乏的力量。
记得以前看孔雀,也有很多让人熟悉的场景,自己家做煤球,用医院里找来的葡萄糖瓶子做西红柿酱等等,但那些场景没有力量,在我眼中,那些只是导演为了让人产生共鸣而刻意堆积的素材,整个片子除了让我觉得不舒服和莫名其妙之外,没有留下其他的印象。连被人称道的镜头下的美感,我也觉得刻意的痕迹太重,就是为了拍得美而拍。后来忍不住跟朋友说:顾某人还是老老实实去做摄影那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吧,作导演,并不合适。
至于可可西里,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是一副被震撼的表情,以至于电影完毕,灯都亮起来,好久,大家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朋友们都说,那是一部伟大的片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再看第二遍。
|
|
|

.: 公告
|
« | July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我的分类(专题)
|

.: 最新日志
.: 最新回复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44 评论数量:131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314159 建立时间:2007年6月14日 |
|

.: 留言板
|

.: 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