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uly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公告 |
Work is not about right or wrong, it is
about success or failure. |
Blog信息 |
blog名称:ilife8 日志总数:151 评论数量:182 留言数量:7 访问次数:878794 建立时间:2007年9月12日 |

| |
[职场文摘]你可以被替代吗?  文章收藏
Tintin 发表于 2008/2/25 22:15:59 |
原作者: Alex Iskold 原文 500)this.width=500'>
译者: vic_huang
转自: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19882/5005
目前美国的经济正在走下坡路,这无疑表明曾经的“好日子”行将结束了。至少,摆在面前的2008年是布满了愁云惨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被迫削减成本和大举裁员。而与此同时,一些聪明的员工不再坐以待毙了,他们早就准备着伺机跳槽了。不管是被炒还是跳槽,或多或少对公司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俗话说,你不干还有别人来干。关键是你的替代成本有多高?这个成本和十年前相比又有多高?当然现在的员工替代成本比十年前低多了,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比以前便宜了,而是因为技术进步使他们贬值了:在机器面前大多数人都成了冗员。事实上,我们越来越无法摆脱这个“实时信息”的社会。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独特的信息。正是因为所处理信息类型的不同,知识型员工和工厂里的一线员工的替代成本也就相差很大。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看一下裁员对新兴公司有什么影响,并希望每个人都反思一下:你是可以被替代吗?
20年前美国公司的场景
场景一:对不起,Bob,你的确很优秀,但是现在不再需要你为公司服务了。这是JACK,刚从大学毕业,他的薪水只是你的1/4。接下来的两周,你培训一下让他来接替你的位置。场景二:老板你好,你的确是一位出色的老板,但我还是要离开了,因为我现在找到一份新工作,薪水是我目前的两倍。这是Jack,刚从大学毕业,他的薪水只是我的1/4。接下来的两周,我会培训一下让他来接替我的位置。其实,不管被炒还是炒老板,故事的结果都是一样的:Bob培训完Jack就离开公司了。尽管Jack十分聪明,并且具有4分的GPA成绩,但是让他培训两周就接任Bob的职位仍是勉为其难,因为这个职位至少需要两个月才能上手。但对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使其长期成本明显降低,因而从中受益。
为什么今天不一样了?
因为在倡导“快公司”的今天看来,两个月的时间的确太长了。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两个月的时间可能意味着“永远”,即使对一个大公司来讲,两个月也是太长了。现在的公司更倾向于“实时替代”,即一个员工出局了,另一个马上跟进来。但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每天处理大量不同信息的员工。现代商业体系日渐复杂,越来越像一个“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或者像一张的不断交叉融合的信息网。在这张网上,那些疲于奔命的员工们构成了一个个的节点,他们在强颜欢笑的背后则是蝇营狗苟,努力养家糊口的同时使公司不至于倒闭。问题是,新兴公司的员工不同于过去工厂或者车间里的工人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露一手,每个人都掌握着和别人不同的信息通道和处理技巧。现在培训一个新人,两周的时间已经足够了,两个月反而是浪费时间。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这句话应该值得反思一下了。
坐享其成的日子结束了
当然,目前在一些公司里吃闲饭的仍大有人在。但很明显,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势必会被那些更聪明,更有效率的员工取代。我妻子是一个临床药剂师,几前她的公司曾经解雇过一个吃闲饭的。那家伙是公司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被解雇的员工,而他的这份工作则是一个亲戚介绍的。每到中午十一点时,他就开始办公室里走来走去,问问同事中午食堂都会提供什么午餐。下午一点到两点时,他便读读新闻,和老婆煲煲电话粥,借此来打发时光。这的确令人感到好笑,但同时也替这个公司感到悲哀。想想你的公司会容许这样的员工存在吗?绝对不会,因为这样的人完全是公司的累赘!
数字精英的出现
事实上,来自“实时信息”的压力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努力工作的员工越来越难被替代,而偷懒耍滑和知识欠缺的员工则日益变成冗员。这种趋势在软件工程行业尤为突出,几个优秀的员工可以抵得上一大把平庸的员工。熟练和专业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方向。那些实干、谦恭和效率至上的员工才能在当下如鱼得水地生存。最近,我的保险经纪人跳槽了。跳槽后,他迅速和我联系,并亲自驱车将一个礼物送到我手上。其实,按照协议,他并没有这么做的义务,但他非常聪明,他明白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他赢得了一个客户。另一方面,他原来的公司则损失了一个人才同时也损失了一个客户,当然肯定不止一个。尽管我的保险代理人并没有从事高技术领域的工作,但我仍将他称之为数字精英,这是信息社会特有的一类人。他通过FACEBOOK和好友联系,通过互联网搜索关于我公司的资料,他知道很多有价值的金融网站。换句话说,他是能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搏。他熟悉这个信息社会的游戏规则,这让他变得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些主管和创新人才可以被替代吗?
当Bradley Horowitz¹跳槽到Google后,Yahoo接下的路更难走了。当然,Yahoo完全可以另外找一个和Horowitz一样有才华和激情的主管,并且Yahoo的战略方向也不会因此而改变。显然,他的跳槽不能简单地用公司因此带来的损失来衡量,当然也不是找一个同样优秀的主管就可以简单弥补的。失去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因为集知识、创新和策略于一身的人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但凡大公司背后都有优秀的企业家资源,没有哪家优秀的公司不存在几个创造性主管的。如果你同意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有价值,那么知识型主管将更有价值。公司核心人物和管理层对于一个大型的现代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曾经身为Yahoo核心人物之一的Bradley,他的出走势必让Yahoo所痛心不已。
结论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地变革与演进的。跳槽不过是你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罢了。人才的流动势必促进知识共享和观念创新,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同时,知识交融会使个人和公司均受益匪浅,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与此同时,这种人才流动的代价又是高昂的。因为每个人都处理着大量与别人不同的信息,这使新旧员工之间的“无缝对接”变得异常艰难。所以,留住并激励那些在岗的数字精英们应该是公司战略的重中之重。写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呢?你在目前的职位上有一种危机感吗?你是不是在伺机跳槽?你的公司是怎么激励并留下核心员工的?
注1:Bradley Horowitz,前雅虎创新部门(Advanced Products Group)主管,2月初已经接受了Google 谷歌公司的邀请,正式加入Google公司的怀抱,他很有可能与Joe Kraus共同开发Opensocial项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