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5818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网络教育]咨讯地球村课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1/5 14:57:20 |
咨讯地球村课程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9/webpage/u9_pt1.html#43
可惜是繁体字,看起来好麻烦!
壹、前言
20世紀是人類變動最劇烈的世紀,歷經工業時代到資訊時代。由於資訊科技快速進步,人類在1970年代進入資訊社會-這個以資訊、智識技術為主的時代。1990年代初期Internet網際網路興起,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媒體與科技,其以高度連結性,將全球學術、教育、工商業、經濟、政治等聯結,無形中建立起資訊地球村,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事業、與活動更加豐富與活絡。
20世紀,人類在教育與學習也經歷一場重大的變革,各國互相競爭而重視人力資源的運用與人力素質的提升,於是教育成為重要的途徑。各國推動了許多教育改革活動,包括提倡學習社會,推動終生學習,以及各種教育運動。傳統教育以教室為授課地點,教師與學生以課堂教授為主,但其中有若干缺憾,如填鴨式授課,缺乏互動、啟發思考以及獨立學習機會。此外,傳統課堂受限於課室而無法展現各種豐富的資訊與知識資源,再好的課程也僅受惠於課程當場,無法讓遠距離學習者或因白天上班無法上課者失去聽講機會,於是遠距教育與學習應運而生成為另類教育形式。
網路科技無遠弗屆,提供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上網取得資訊與活動機會,而成為學習與教育最受歡迎的科技與媒體,中小學教育開始運用網路來作各種學習活動,也發展許多學習網站協助教學;大學紛紛開授網路教學,如學分班、學位班;企業界也熱衷發展線上學習幫助訓練員工。本單元以全球網路學習為主題,主要介紹網路在教育與學習的應用,網路學習的意涵與系統,以及從國內外已發展的一些網路學習網站介紹網路學習實例,最後並推荐世界上一些重要相關網站以為參考。
貳、網路在教育與學習的應用
一、 學習與教育改革(註1)
長久以來,人類的學習一脈承襲單向傳播與指導的模式,傳統教育以知識傳授為重點,以老師為中心,在由上而下的威權式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接受知識灌輸。邁入二十一世紀,新科技影響人類工作與生活形態,更快速改變這一代莘莘學子的學習形式。
網路科技打破疆界,打破時間、空間與對象的限制,把傳統教室延伸到課堂之外,拓廣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領域。自活版印刷以來,最大的學習革命現在開始。例如加拿大的小學生可運用「知識論壇」網站,在網路上分享或質疑彼此對問題的想法,建構起自己的知識與觀點,數位時代的互動式學習不再仰賴老師給予正確答案。這種建立在發現與參與上的學習模式、釋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學習經驗中,建立起價值觀與世界觀。
新的世代、新的學習,開始震撼傳統教育體系,從單向學習到互動式學習、由老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由被動灌輸內容到主動發現探索,一波波的變革,代表教育思維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典範移轉,網路應用在學習與教學愈來愈普及。
網路學習興起的原因有許多,Martin A. Siegel提出「數位學習環境之說」,指出為迎合數位學習環境,網路資訊就如同網絡一般,透過互動式多媒體的超文件,將圖形、數位聲音與生動的影像動畫相互連結,因此從資訊的組織與呈現來看,網路資訊有以下的特性(註2) :
1.資訊並非靜態;它是持續不斷的變動並有延展性。
2.資訊具有連結性,它可以隨時不間斷的被取用。
3.資訊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加以組織,並且是多媒體,包括文字、聲音、動畫、影像等。
4.資訊是無時無刻被創造,它不需要仰賴正式的出版。
5.資訊是可呈現的,可在螢幕中以視窗化的方式表達資訊內涵。
網路教學將帶來一場學習革命,Pedroni調查結果指出,網路教學下的老師角色是:研究工具、刺激物、溝通工具、學習工具、教學工具、互動式圖書館、獲得和發表資訊的媒體、資源工具。網路學習創造了三種傳統教室無法營造的環境(註3):
1.
開放的學習環境:網路創新平台提供學習者可以選擇或與教材互動、或與教授互動、或與其他同學互動。
2.
整合的學習環境:網路是一種創新的媒介,學生可以利用網路的各項資源,進行資源的整合,學生能主動介入知識的創造、加工活動。
3.
對等互惠的學習環境:教授與學生共同學習使用網路資源,共同對某一理論議題,共同在創造一種平等的組織文化,不斷創新改進。
二、 網路科技對中小學學習影響(註4 )
世界各國重視網路科技在中小學教育與學習的應用,美國教育部率先提出「國家教育科技計劃」,新加坡推出「教育科技資訊總藍圖」,香港政府宣布「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日本文部省以「資訊化教育立國」為「日本千禧年大計劃」奠基,各國競相把中小學送上資訊高速公路,接軌國際,通往未來。
加拿大作法更積極具體,目前許多小學,所有老師都使用網路活動整合課程:學校的網頁、網路共同學習計劃,這些是加拿大建立的SchoolNet (http://www.school.net.ca)的一部分,也是全球第一個由國家將各級學校、圖書館與教育社團連結在一起的網路(註5)。
加拿大整合聯邦政府、省政府及部分私人單位共同建立這個組織,加拿大年輕的一代學會運用科技溝通、終生學習的技巧,並培養世界觀,在知識世紀中佔有一席之地。該網站每周更新所有的網路教學計劃,讓老師可以直接採用,從幼稚園到中小學老師,都可以在上面找到適合自已學生的活動。
我國也開始重視這個主題,教育部於本年(91年)8月份推動「APEC網路學校與2002年國際網路合作學習活動計劃」,全國中小學生皆可免費上網,和美國、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等二十多個國家、兩百所以上中小學校學生一起參與這項學習活動,提升英文能力,與國際接軌。
這項活動將於91年8月20日到12月10日進行,共有4項國際網路合作學習專題:Our Advertisements, A Day in Our Schools, Our Holidays, What are Typhoons and Tornadoes。藉由學生對日生活中廣告、學校的觀察,呈現各國日常生活文化及教育制度的差異,同時分享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風情,並探討自然科學上的重要氣候現象,培養學童應用網路解決問題的能力,熟悉團體共同學習的新模式。該活動網站是 http://linc.hinet.net/apec/ (註6)。
三、 網路科技對大學學習的影響
網際網路改變社會的運作模式,影響的範圍小從單一地區與國家,大至全世界,並提高資訊的可及性與突破時空限制,創造了無限的學習機會,許多大學紛紛以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環境來迎合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教育(Web-Based Education)正是其中之一,因此傳統教育遭受到無限的挑戰,而網路教學便是挑戰傳統教育的對手,然而網路教學是否能順應時代變遷,提升教育品質與擴展無限學習空間,是目前值得深思的議題(註7)。
自1990年代開始,大學利用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成為全球趨勢,有倡議網路課程教學、網路學程教學、網路學位教學、甚至網路大學。教學方式大分為同步遠距教學與非同步遠距教學。究其形成原因包括: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總體化環境促成全球資訊網、多媒體及超媒體蓬勃發展,使網際網路發展形成豐富性的教育內容、多元性的學習資源、個人化的學習需求、開放式的學習環境、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兼具同步與非同步的學習方式,形成以網路為主的學習環境,並益增「以網路為主」的教學模式的重要。
A. K. Aggarwal分析網路教學發展的原因,傳統大學面臨到新世紀電子數位環境所帶來的衝擊,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使得傳統大學的教學環境勢必走向以網路、電子數位化環境為基礎的趨勢。從教育趨勢看來,終身學習與優質教育一向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要如何打破時空、語言及經費的限制將是未來教育最大的考驗,為了達成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勢必要跳脫傳統的教育環境,進而轉舵航向多元化的媒體環境為目標,因此如何運用各種媒介環境進行教育的推展,將是未來教育的挑戰與考驗。網路教學興起除了上述分析,還有下列優勢:(1)時間與空間各別獨立的特性,時間與空間不一定要相互依存 ;(2)以目標及成果為導向,注重教學成果的展現;(3)配合主動式與容易上手的學習方式;(4)順應各種不同的技能及語言(註8)。
美國早在1978年成立第一所虛擬大學--鳳凰城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目前已發展為6萬1千位學生、77處教學中心、45萬位校友的規模。近年來則有很多大學開辦網路大學,如馬利蘭州大學系統11校區中的Adelphi校區(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目前就有7萬人參加教育學程,其中約6萬人係在網上學習。網路課程包括碩士學位課程15種、學士課程16種、證書學程38種,網路教學科目多遠437門。最近一些國際知名大學聯盟合組網路大學,如新加坡大學、墨爾本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復旦大學等18校組成的全球大學(Global University),計畫向海外招生(註9)。
台灣地區網路真正運用到教學上起始於85學年度,在教育部支持下,台大、清大、交大三所學校利用ATM寬頻網路的通訊設備,搭配教室專用的硬體設備,推動跨校的「同步」遠距教學讓各校共享教學資源,以提升教學品質(註10)。至2001年已有95所大學校院開辦,多以同步網路教學、非同步網路教學二種。有些是作為校園課程的輔助教學,有的是學分班,如中山大學網路大學學分班,或政治大學EMBA網路學分班,但目前尚未發展成學位制網路教學。
四、 網路科技對企業與職場學習的影響(註11)
在企業與職場上,學習是達成機構經營目的方法,旨在提升勞力績效,並反映目的價值-較佳的產品和服務、較低的成本、較具競爭力的市場位置、更具創新力、以及產能提升、市場佔有率等。線上學習提供了商業與職場世界在教育與訓練較寬廣的視野,由於其運用有很好的效果,這些年來許多公司機構大量將網路科技應用在教育與學習活動上,而成為熱門話題的「電子學習」E-Leaning。
E-Learning係指「利用網際網路傳送系列能強化知識和績效的解決方案」,其建基於三大根本標準:(1)線上學習互聯成網,使其能即時更新/儲存/取用、分配和分享教學或資訊;(2)線上學習利用標準的網際網路科技,經由電腦傳送給終端用戶;(3)其著重的是宏觀的學習,超越傳統訓練典範的學習解決方案。目前全球有許多企業公司實施線上學習,如美西電信「競爭環境中的管理」的學習計畫、AT&T 全球服務銷售高階主管知識管理計畫、美林證券的知識管理和績效支援計畫等。
線上學習具備下列好處:(1)線上學習降低成本;(2)線上學習強化業務反應能力;(3)可依需求製作一致性或客製化內容;(4)內容更即時可靠;(5)線上學習全年無休;(6)不同費時爬坡;(7)適用性;(8)建構社群;(9)調整性;(10)讓企業對網路的投資能符合槓桿原理;(11)提供更有價值的顧客服務。
參、網路教學原理與系統
一、網路教學的意涵
網路科技應用在遠距教學形成網路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 簡稱WBI),近年已成為教學趨勢,尤其有助於營造學習終生社會。網路教學的定義學者看法有多種,Smith 與Ragan認為:「這是資訊與活動的一種傳遞方式,促進使用者可以達成其訂定的學習目標,而這種媒體是傳播教學訊息的實體方法。係以Web為媒介(medium),傳遞教學給遠端學習者的一種革新教學方式。」(註12)。 Khan B. 定義網路教學「係一種以超媒體為主的教學方案規劃,利用全球資訊網的屬性與資源,以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目的在於促進與支持學習活動」註13) 。
洪明洲認為網路教學係「藉由網路媒介突破空間、時間限制而實施的教學。」網路技術具有相當良好的教學屬性,包括:非同步、多方向、個別化、以及自動紀錄等四項屬性。這些網路技術的良好屬性為教學帶來以下的效益(註14):
1. 便利性:任何人可在任何時間與地點,以基本的電腦配備即可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活動。
2.
主動性:學生採取主動式的學習,可以依實際需要和個人興趣來選擇課程,並依其自身程度、意願、能力、學習狀況,來決定教學內容與進度,不受固定課程安排的限制。
3.
互動性:網路上的互動是一種群播狀態,學習不處在被動、單向的狀態,而是多元互動、彈性、有選擇性的互動。
4.
合作性:藉由網路通訊,使分散不同地區的學生可以交換資料、經驗,或是共同針對某個主題進行研討,在線上合作完成專案。
5.
多樣化:由於全球資訊網支援各類多媒體教材之展現,能讓老師與學生用各種形式表現其作品,並留存於網路,網路能扮演線上資料庫的角色,提供老師與學生各式各樣可供擷取的資料。
6.
開放性:網路上的學習是開放式的,網路提供一個非強迫性與無階級性的學習環境,所有參與者同時扮演著「教」與「學」的角色,打破師生隸屬關係,提供平等的溝通。
二、網路教學要件
Badrul H. Kbanh首先提出網路教學要件如次(註15):
項 目
內 容
1. 教學內容的發展
(1)學習及教學理論(2)教學設計ID(Instructional design)(3) 課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多媒體
(1)文字與圖表(2) 音訊(3) 視訊(4) 圖形使用者介面GUI
3. 網際網路工具
(1)溝通工具( 非同步教學、 同步教學、及即時影音會議工具(2)遠端存取工具(登入遠端電腦後進行檔案傳輸)(3)網路探索工具(存取資料庫及網路文件)((4)搜索工具及其他: 搜索引擎、計算使用次數工具
4. 電腦儲存設備
(1)電腦作業系統平台(2) 伺服器、硬體設備、CD ROMs等
5. 網路連接與服務提供者
(1)數據機(Modems)(2)Dial-in (如standard telephone line, ISDN)及專線服務
6. 教材編寫
(1)程式語言(如HTML-超文字標記語言、VRML虛擬實境語言、Java、java scripting等)(2) 編輯工具(簡易的程式語言)(3) HTML轉譯器及編輯器
7. 伺服器
(1)HTTP伺服器、HTTPD軟體、網站、URL等(2)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8. 瀏覽器及其他應用軟體
(1)文字、圖形瀏覽器、虛擬實境(VRML)瀏覽器等(2) 連結 (如超連結、超媒體、3-D links、imagemaps等)(3) 其他可外掛及內嵌於瀏覽器的應用軟體
洪明洲以「網路教室」來說明網路教學的組成要件,他提出網路教室就是整合所有多媒體,藉由網際網路,運用電腦網路所需的軟硬體來建制的教學,它由三部分構成(註16):
1.
網路環境:老師或學生進入或連結網路教室時,傳送數位訊號的實體線路與環境。教室就在網路上以網域名稱(Domain Name)為識別,學生與老師之間必須連結上網路教室,並進行溝通,也就是學生藉由瀏覽工具,閱讀或下載教學網站上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教室、學生或其他單位提供。
2.
教學者環境:網路教室教學者環境乃是儲存、處理、傳送教學相關數位資料的軟硬體配備,基本上包括了網站主機(硬體)、可供外界存取的網路(硬體)、網路作業系統(軟體)、網站伺服器(軟體)、網路教學及管理系統(軟體)、資料庫伺服器(軟體)等。
3.
學習者環境:學習者的環境是可以連上網際網路進入網路教室的軟硬體配備,包括存多媒體教材的必要工具,主要有個人電腦、網路連線、全球資訊網瀏覽器等,另外像電子郵件收發軟體、特殊的媒體撥放程式或其他的網路通訊工具等。
三、 網路教學系統(註17)
網路教學系統又稱為網路教學平台,教學網站由儲存和展現兩大結構所組成,所謂「儲存結構」是伺服器上儲存之網路教室教材資料的檔案與目錄之結構,「展現結構」是到訪者瀏網頁時,對網路教室所建立的印象模型,一般學生看到的展現網頁包含:首頁、索引頁、學習引導網頁、授課網頁、內容頁。
網路教學平台大致可分為「同步」、「非同步」,同步網路教學平台主要是跨校同步遠距教學所建制,如85學年度台大、清大、交大的跨校遠距教學。非同步網路教學主要指教育部「大專院校遠距教學教材上網計畫」。各校網路教學平台各具特色,以台灣大學的Ceiba說明網路教學平台的組成要件,該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如次:
1.
教學者子系統:提供學者設計與維課程,首先老師須向系統管理者申請使用Ceiba的帳號,並在開課前進行課程註冊。在註冊完成新課程後,教學者就可以開始編輯課程網頁,包括線上編輯教材,或是將編輯完成之網頁上傳至系統,當這項手續完成後,學生可開始上課,而在學期中,教學者還可利用課程管理系統督導學生的課程進行狀況。該子系統包括:學生資料管理、資料欄位編輯、討論看板管理、張貼精華佈告、檔案管理、作業考試管理等。
2.
學生用子系統:學生可透過此子系統檢視教師所公布的課程資料,彼此交換意見、查詢資料、繳交作業及進行考試。學生可以自由參與討論;繳交作業和送出試題答案,並可查詢學生的個人資料與成績,均設有密碼機制管制。
3.
管理者子系統:該子系統包含:建立新使用者、修改使用者資料、列出使用者、查詢使用者、修改管理者密碼等,管理者藉上述系統功能,維護系的運作。
四、網路教學評鑑
Jason Ravitz曾指出評鑑在遠距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評鑑網路學習並不容易,其主要挑戰在於網路通常是動態的、現行的、以及經常改變,除了教育計劃會改變之外,網際網路技術也是會改變的。因此,評估網路學習的範圍,必須包括網路學習的媒體和網路學習的使用。在評估策略議題方面,主要有三個方面:網路設計及架構、社會互動、以及個人學習結果。利用網路的主要特點:超文件結構、隨時改變、以及對談互動和知識的社會解釋。利用網頁的超文件結構的方法,來說明網站重要的計劃活動。而學生、教師、評鑑者等個人或團體的行進發展,則可在教育方面展現計劃作品的發展(註18)。
因之關於網路教學評鑑可分為兩大範圍:(1)網路教學績效評鑑;(2)網路教學系統評鑑,網路教學績效評鑑的目的是評估網路教學的成效,其重視個人學習成果;網路教學系統評鑑則偏重網路教學系統平台的建置、執行與相關技術支援等。Lisa Handen and與Theodore W. Frick認為評鑑網路遠距教育時,可以由四個層面探討,分別是(註19):
1.
資訊:資訊是指在課程中學習可得的內容。而利用網路來呈現資訊,是網路最初設計的用途,特別是透過超文件或超媒體形式。
2.
人際互動:人際互動是課程中學生與教師相互交談的構成要素。互動可以以面對面課程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或透過其他像電子郵件或寫紙條等的方式。遠距教學的溝通是非同步的,雙方不必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即可繼續對話。
3.
評鑑:評鑑是教育中第三項重要的面向,因為老師需要知道學生已經學到了多少,而學生本身也要知道自己已經學到了多少。
4.
課程管理:課程管理是指相關的行政工作,例如學生登記、學生紀錄的維護、評分、製作學生成績單等。
Badraul H. Khan 在1996年7、8月所作的「評鑑網路教學課程考量因素的調查」 (Factors to Consider When Evaluating a Web-Based Instruction Courses: A Survey),成為教師們考量評估遠距課程要素的重要範本。該調查所使用的資源為四個討論群,其參與者為使用討論群的個人,包括學生、教師、課程發展者、或多重身分者。由調查參與者的回覆中,統計出評鑑遠距教學課程效力的考量標準,共計36項,依出現次數列出:(1)課程目標、(2)課程可及性、(3)課程內容品質、(4)課程架構、(5)課程的親近性、(6)課程的內容應用、(7)學生有效使用的評估、(8)技術支援、(9)是否有關聯、(10)適當使用網路、(11)引導課程討論、(12)訓練的有效性、(13)學生參與程度、(14)與教師一對一溝通的次數、(15)網站架構簡化學生辨識資料的關聯性、(16)課程的時程、(17)瀏覽容易、(18)圖示的一致性、(19)課程含括固定方式、(20)提供非正式回應及評估、(21)不同的學習風格、(22)非同步學習、(23)解釋情境及背景、(24)提供教師傳播媒介、(25)協助學生學習、(26)教材取用容易、(27)使用遠距技術的優勢、(28)教師提供網路、(29)利用媒體的優勢、(30)清晰的畫面及相關連結、(31)連結設計的一致性、(32)學生間關係發展、(33)超文件的附加價值、(34)教師的規劃技巧、(35)利用線上的優勢、 與(36)安全性(註20)。
肆、網路學習網站導覽
一、中小學網路學習網站
全球已發展許多學習網站,本節依中小學、大學、企業與職場分別深入介紹。
(一) 亞卓市網路學習網(註21 )
亞卓市為「亞洲卓越城市」之意,於1999年成立,2000年1月初正式開幕,亞卓市最初是國科會補助國內學者,因研究在網路上有關「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而逐漸演變成的一個構想,此計畫也獲得教育部補助推廣。亞卓市是一個以教育為宗旨的網路虛擬城市,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榮譽市長,中央大學 、清華大學、陽明大學、花蓮師範學院四所國立大學所合作創辦,並獲得國科會及教育部在研究及推廣的經費補助。亞卓市未來有市長、市議會、不同主題的「局」,如建設局、環保局、警察局等,也有各種社團,讓市民參與其中。亞卓市是緊密結合不同社會部門推動網路教育的範例,這些社會部門包括政府、民間團體、學界及研究單位、以及企業。目前亞卓市擁有四個熱門網路教學系統,包括「全民學校」、「夫子學院」、「亞卓鎮」、「兒童閱讀」。
1. 全民學校
亞卓市有一所「全民學校」,在那裏可以「全民開課」,即每一個人,不論年紀、職業,祇要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些心得,願與人分享,就可以在全民學校裏開課,無論是開課的,或是修課的,都不用付費。全民學校現有兩、三百門課程,由不同年齡及職業的亞卓市民(任何人都可以當亞卓市民)開班授課,登記為師生的人口有逾三萬人。一年至少舉辦一次開課比賽,開課老師可以決定參加與否。全民學校現在由一批開課表現出色的老師當教務長、科主任等篩選及管理各類課程。目前全民學校共分為【資訊科技學院】、【自然科學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語言暨文學學院】、【社會學院】、【健康暨體育學院】、【課程觀摩區】、【X 學院】、【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實體課程區】,各學院課程豐富。
2. 夫子學院http://teacher.educities.edu.tw/index/index.htm
夫子學院目的是讓老師在裏面分享資訊教育經驗,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個開放網路教育平台,包括「題庫交換中心」、「素材交換中心」、以及「教學計畫交換中心」。所謂「交換中心」,是指老師可以在這個中心交換教材。「題庫交換中心」,現在約有一萬多道題目,是由不同老師提供,未來會加上出版商提供的題庫,老師可以在上面選擇適當的測驗題目,製作成一張測驗卷使用。
「素材交換中心」是指一些沒有特別加工過的教學資料,如一些名詞的文字說明,圖片,錄影帶、簡報檔案、或類似中小學使用的百科全書等,以不同的領域、程度、檔案規格分類。「教學計畫交換中心」,當老師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可以參考教學計畫交換中心別的老師所做的教學計畫,並以別的老師所設計的教學計畫作為藍本,視需要修改為自己的教學活動。亞卓市對於開放教材的設計,配合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精神,設計一系列「模板」作為「鷹架工具」,讓老師在製作教材當中,容易掌握未來新課程發展的需求。
3. 亞卓鎮http://edutowns.educities.edu.tw/
亞卓鎮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社群網站,每一所學校都可以申請成為一個亞卓鎮,每一個亞卓鎮下有著許多的亞卓村,在學校內的任何團體申請成立亞卓村。基本上,每一個亞卓鎮設有一個鎮長,乃負責管理亞卓鎮事務,村長則可由班級老師擔任,亦可由班上的學生來負責管理。
亞卓鎮內是一個提供多項基礎軟體和服務的網路學習環境,目前已有四大類三十多項功能。鎮長或村長(老師)可以藉由這些功能和鎮民、村民(學生)互動交流,並可透過一些活動設計來引導鎮民、村民(學生),讓科技能真正輔助學習,讓學生從日常活動中就能得到有用的知識。
亞卓市網路學習網http://www.educities.edu.tw/
500)this.width=500'>
(二)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英文科教學資源中心(註22 )
本網站是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導,台北市立大同高中製作,台北市高中英文科輔導團協助所建置的高中英文學習網站,網站內容主要是根據教育部高級中 學英文課程教學目標所規劃建置,以達到高中英文教學之預期目標。
本網站提供高中英文相關學習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網頁呈現,不僅可以提供高中學生學習英文,更是高中教師英文教學的參考資源。網站目前提供了不少英文教學資源,包括英文書評書目、遊戲設計、英文短文欣賞、趣味英語、寫作教學、英語話劇、英語教學方法、教案設計、生活英語、字謎設計、歌曲學英文、文法練習、諺語與名人嘉言錄。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英文科教學資源中心 http://content.edu.tw/senior/english/tp_tt/main.htm
500)this.width=500'>
(三) 國中生物學習網站 ---快樂營(註23 )
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向國科會提出架站計畫,希望建立一個國中生物網路學習系統。網站的計畫目標為針對國民中學之生物學習,其內容範圍與深度並適度擴充為其他不在考試範圍之的項目,建立學習者自我學習與評量的網路環境,除了國中生物學概念外,我們並經過調查分析,加入學習者周遭環境的生物學習資源,概念的學習、測驗、遊戲等,採用多媒體設計,提升學習者自學的興趣,並適度配合九年一貫教學之整合趨勢,與相關的學科作適度的整合。
國中生物學習網站內容包括了「生物學概念學習資源庫」、「社區輔助生物學學習多媒體資源庫」、「中等學校生物學學習網路情境系統」、「中等學校生物學網路學習評量系統」,簡介如下:
1. 概念學習資源庫
從國中生物學課程中生物學之概念,經由調查與文獻分析,選擇容易迷思之概念、關鍵之概念、或在學習上常遭障礙之概念作分析,並適量製作概念圖或概念繼承關係圖,將以多媒體表達的方式解說,並將概念圖上的每個過程以超連結的方式作相連,製作成網路生物學概念學習資源庫,其內容項目與深度並適度地擴充包含其他不在考試範圍以內之部分。在網路多媒體概念的表達上考量不同學習程度之學習者需求,設計不同層次之表達內容與概念組合,讓學習者分階段地漸進式學習,可以自行調整學習的進度。在介紹概念的同時,附以簡單的測驗題,讓學習者有反覆學習印證的機會,成為線上自學課程的主要素材網站。
2. 社區輔助生物學學習多媒體資源庫
以年度分主題的方式,將學習者社區環境中的生存環境與各項生物學學習資源經過實地調查、文獻蒐集、分析等方法進行瞭解,並適度加入生態環境中的人文社會觀點,讓整個系統能夠生動、活潑、具吸引力,增進學習者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並將結果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在網路中建立社區輔助學習資源庫,並在適當處連結至生物概念,將生物學概念學習資源庫與社區輔助學習資源庫共同組成豐富的學習資源庫。
3.學校生物學學習網路情境系統
建入虛擬的學習網路環境,讓學習者在本站建構環境中進行探索式、問題引導式學習,製作多項生物學實驗模擬軟體、自我學習之情境學習軟體等,前者擬增強學習者之實驗操作能力,後者為達成科學過程學習目的,在模擬實驗中,與中學教師研商後決定,例如製作顯微鏡使用、二分叉分類檢索表、人的脈搏心音、醣類的測定等。這些模擬實驗也可以將種種情況模擬進去。在情境學習軟體方面,以撰寫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方式表達之。
4. 中等學校生物學網路學習評量系統
透過調查、測試與分析學習者之生物學學習情況,針對不同生物學程度的學習者建立適切的網路多媒體評量系統,含有概念問題資料庫與學生學習資料庫等。因應學習者學習的情況,將多媒體網路化之生物學概念分成不同的學習模式組合,以適應不同程度學習者之學習系統,擴充出豐富題庫,發展出個人或團體型競賽等多媒體網路學習遊戲。
國中生物學習網站 ---快樂營 http://vschool.scu.edu.tw/HAPPY1/index.php
500)this.width=500'>
二、大學網路學習網站
(一)政治大學網路遠距教學(註24 )
1.網站內容
政治大學遠距教學分為同步遠距教學、非同步遠距教學與教材上網輔助教學。非同步遠距教學乃透過網路不限時空完整學習,所開設的課程跨越6個學院領域,學生可直接在網路上透過非同步遠距教學系統進行學習。
2.網站系統功能
政大非同步教學系統使用「智慧大師」系統,分為管理者環境、教師環境、及學生環境;錄製多媒體課程工具則使用「媒體大師」。「智慧大師」系統提供了下列功能:課程公告、教材目錄、線上討論、線上作業繳交、線上自我評量、課程進度監控、課程評鑑、使用說明。非同步教學方式是採取全程錄影面授過程,並提供完整之數位化教材,以供非同步學習,課程事先錄製多媒體課程,以供非同步學習,並輔以機動面授,課程必需完整提供數位化教材,並搭配傳統面授。
3.課程與傳播對象
政大開設不同類型遠距教學課程,其中「同步遠距教學」課程在90學年度第1學期則主播1門與收播3門課程;90學年度第2學期則主播1門與收播4門課程。主播乃以政大本端為發送點,收播乃為接收遠端其他學校的上課,其方式皆為同步現場立即播出。同步遠距課程以通識課程為主軸,課程主題包羅萬象。
「非同步遠距教學」課程主要是以政大校內師生為對象分別於90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16門課程,課程主題範圍跨越了6個學院;90學年度第2學期則開設15門課程,課程主題範圍跨越了6個學院。「教材上網輔助教學」課程於90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了跨7個學院共85門課程,有,共有35位老師參與;90學年度第2學期則開設跨7個學院共86門課程,有38位老師參與。
4.歷史與價值
遠距教學發展自87學年度第2學期建置非同步遠距教學系統開始;89學年度第1學期協助轉播國家通識教育講座;89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主收播同步遠距教學課程。迄今已陸續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及經費,包含網路基礎建設、教學系統設備更新及平台建立、教職員生之資訊能力培養及設置專門人力負責遠距教學相關業務等,努力推動及提昇本校整體網路學習環境。自89學年度至今,曾主收播之學校包含中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師範大學、陽明大學、淡江大學等,並曾與MIT舉行遠距視訊會議,其MCU設備能擴充至十六所學校,目前正規劃購買同時具備TCP/IP(H.323)及ISDN連線之CODEC設備,以增加同步遠距教學之移動性及擴充性。
政治大學非同步遠距教學系統http://www.elearn.nccu.edu.tw/
500)this.width=500'>
(二)台灣大學同步遠距教學(註25)
1.網站內容
台灣大學非同步教學為四年推動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四百多門非同步課程上網,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課程參與其中。歷年來推動的網路課程已多達600多門,不僅提昇教師教學品質,也提昇學生學習成效。
2.網站系統功能
台大計資中心為支援全校教師建置課程網頁,已開發有Ceiba網路課程發展管理系統工具,以及網路伺服器空間,提供教師自由使用,老師可以開設課程網頁。Ceiba系統功能包括了課程網頁公布欄、討論看板、作業區、線上討論室、個人行事曆、非同步課程查詢、教師意見交流等。
3.課程
台大自86學年度實施非同步教學以來,已有四百多門課程上網,不僅參與教師與 課程遍佈各學院,多樣化、豐富的課程資訊內容與師生互動更廣受學生歡迎與肯定,未來預計將會有更多課程參與其中。目前支援之非同步課程將分為「一般課程」與「影音課程」。一般課程上限為40門課,上下學期各約20門;影音課程上限為10門課,上下學期各約5門。各學院系所教師可上網填寫課程網頁計畫書及申請表提出申請,經核定後將與通過教師討論,依教師意願與實際課程需求歸為「一般課程」或「影音課程」,每位教師以協助一門課程為原則。
4.對象
課程提供以共同與通識等較大班級之課程以及欲提供課程內容資源以建立聯合網頁之教師為優先支援對象,學習對象則以台大校內學生為對象。
5.歷史與價值
台大教務處與計資中心自民國86年以來開始實施「非同步網路輔助教學四年計畫」, 90年度更將持續推動「台大課程網」NTU Online建置計畫,目的即在推廣應用網路科技,加強教師課程教學成效。校方也鼓勵教師自製課程網頁,凡自行製作完成者將可參與年度優良非同步課程網頁評選,評定優良進入前十名者,校方將頒發獎金鼓勵之。將校內教學課程網路化,不僅支援教學更加強了教師課程教學成效,對於增進教學品質頗有助益。
台大網路非同步教學課程http://ceiba.cc.ntu.edu.tw/
500)this.width=500'>
(三)中山大學網路大學(註26)
1.網站內容
中山大學為了迎接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開辦了網路大學,老師可將課程教材數位化並置於網路上,配合多媒體與網路傳輸,提供學生在網路上線上學習,目前中山網路大學提供校內學生修習學分課程,並允許校外人士修習網路大學所開設的碩士學分班與認證課程。中山網路大學將中山大學各學院與研究中心所開設的正式一般課程掛置於網路上,校內學生可利用網路大學修習正式學分課程,校外人士則可不定期接受中山網路大學所開設的碩士學分班與證照課程。網站內容提供各類課程的相關資訊,並將課程的數位教材網路化,學生可以直接在網路上觀看,同時結合了多媒體相關技術,透過網路傳輸,將中山大學所舉辦的研討會、演講同時數位化並置於網路供學員觀看。
2.網站系統功能
中山大學目前所使用之網路教學平台「智慧大師Wisdom Master 2.1」,是由旭聯科技(http://www.sun.net.tw/) 所研發,並建構於Unix 網路作業系統之上,經壓力測試,能夠同時承載 1000 人以上線上學習,並符合教育部「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是一套具備完整功能之網路教學平台環境。
3.課程
中山網路大學課程分為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課程類型分為「網路教學學分/非學分班」課程與「校內輔助課程」,目前網路大學的課程分別由文學院、工學院、海洋科學院、共同科、理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心所開設,目前所招生的課程有對內的學分課程與非正式課程,對外的「碩士學分班」與「證照課程」,如e-Leader全方位經營管理專班、e-Finance 全方位理財規劃專班、e-Engineer雙認證資訊工程師專班。
4.對象
校內課程則是針對中山大學校內學生所修習的一般正式課程,如管理學院開設的課程是以中山大學校內的學生為對象;「網路教學碩士學分班」與「證照課程」則是針對校外人士為對象。
5.歷史與價值
中山網路大學成立於88年9月,開設第一門網路碩士學分班,至今中山大學推動網路教學已有七年的經驗,從過去的同步網路教學開始,到五年前開始嘗試推動非同步網路教學,並民國88年9月開辦第一期非同步網路碩士學分班,至今已開設五期,並共招收約2,000名的學分班學生,另有二萬多名校內學生上網修習過其他網路課程,因此於民國90年)10月正式成立了專責單位「網路大學事務委員會」。建立中山大學課程數位網路化與台灣最佳的數位網路大學,未來期望達成福爾摩沙數位網路大學城。提供校內與校外人士另一個學習機會與管道。
中山網路大學 ---NSCU http://cu.nsysu.edu.tw/
500)this.width=500'>
(三)University of Phoenix(註27 )
1.網站內容
University of Phoenix主要是針對二十三歲以上的專業人士,大部分的學生是以申請公司補助的在職進修方式就讀。目前提供的課程包括有商業管理、資訊科技、護理、各式顧問憑證考試等等,目前學生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是一個典型的全球網路化學習環境。
2.網站系統功能
透過線上網路教學網頁,直接進行課程教授,學生只要有可上網的電腦即可自我學習,透用Internet老師與學生同樣可以有良好的互動,包括瀏覽課程教材、問題討論、繳交作業等。
3.課程
一般大學一學期才能教完的科目,University of Phoenix以網路教學,加上每周一次在教學中心實際操作的方式(如果需要的話),只要五到六星期的時間即可完成。以研究所級的課程而言,一期修完十二個學分大約要花上六、七千美元,勤奮一些的話,大約二年就可以取得一個商管碩士(MBA)的學位。目前提供的課程包括有商業管理、資訊科技、護理、各式顧問憑證考試等。
4.對象
目前University of Phoenix鳳「市場」對象主要是針對二十三歲以上的專業人士,並且大部分的學生是以申請公司補助的在職進修方式就讀。目前來自學生的需求面正在持續擴大,因此鳳凰城網路大學預計到二○○一年夏季,將增加目前三倍的師資。
5.歷史與價值
University of Phoenix於1989年第一次開辦線上學位課程,至目前為止鳳凰城網路大學提供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以網路教學方式讓學生免除地理與時間的限制獲取學位,在師資方面鳳凰城網路大學沒有聘請任何專職或終身教授,它的師資來自於全美超過七千名的商業顧問與兼職教師。目前學生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是一個典型的全球網路化學習環境,打破了傳統校園式教學環境,將世界緊緊相繫在一起。
University of Phoenix收費並不便宜,但是對於沒有時間上傳統學院課程的人來說,它的方便性已經足以彌補價格的因素。該校強調同儕學習,鼓勵不同專業背景的網路學生用現實職場中的經驗來作個案研究(Case Study)。由於大部分的學生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學習動機強烈,許多人都是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夾縫中擠出時間進修,而網路教育就成為他們實現理想的跳板。University of Phoenix收費並不便宜,但是對於沒有時間上傳統學院課程的人來說,它的方便性已經足以彌補價格的因素。該校強調同儕學習,鼓勵不同專業背景的網路學生用現實職場中的經驗來作個案研究(Case Study)。由於大部分的學生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學習動機強烈,許多人都是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夾縫中擠出時間進修,而網路教育就成為他們實現理想的跳板。
University of Phoenix a Leading Provider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phoenix.edu/
500)this.width=500'>
(四)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網路遠距教學(LEEP)(註28 )
1.網站內容
美國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提供學生可以在網路上完成其主修課程,並獲得正式學位,所有的學習過程完全以網路遠距教學方式進行,屬於專業性質的學位制網路教學。
2.網站系統功能
LEEP使用WebCT教學系統,擁有下列功能:
A.教學資源:webCT為網路環境下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工具;
B.師生溝通:webCT可利用E-mail、課程佈告欄、及同步聊天區,提供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整合環境;
C.教材傳遞:webCT可以用來傳遞遠距課程以及教材,也提供教材傳遞的整合環境;
D.
測驗討論:webCT提供即時的聊天環境,而遠距學生們可以利用webCT進行團體作業和測驗的討論,以及自我測驗和學習測驗;
E.繳交作業:WebCT也可以用於學生成績統計以及線上繳交作業。
3.課程
LEEP每學期開設各種不同的課程,課程進行方式採以每星期2小時的Live Internet Interaction,其他溝通與,此外,LEEP針對每個課程均附有教師網頁,學生可以從網頁上取得課程的相關圖書書目與其他相關課程素材,同時也可以取得圖書館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教材指引。並可以透過LEEP網頁上所提供的「線上即時講授」(Live session lectures)觀看與聆聽影音檔案。透過LEEP網路遠距教學系統可以正式獲得Master of Science degree與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兩種學位,LEEP針對此兩種學位設計不同的課程,課程皆為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專業課程。
4.對象
針對圖書資訊學相關學系的大學畢業生與圖書館在職館員或相關工作之專業在職生為對象,屬於專業性質的學位制網路教學。
5.歷史與價值
LEEP於1996年正式上線,其目的是為了讓身處遠方而無法親自到校上課的學生,能透過LEEP網路遠距教學取得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LEEP利用同步與非同步技術,並應用許多教學技術來整合傳統的學校課程,使學校的教職員與學生能夠跨越地理的限制,共同合作學習。美國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是該國第一個完全利用網路教學的圖書資訊學學校,學生可以在網路上完成其主修課程,並獲得正式學位,學習過程完全以網路遠距教學方式進行,實乃重大突破與改革。
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網路遠距教學(LEEP) http://leep.lis.uiuc.edu/
500)this.width=500'>
(六)英國Open University(註29 )
1.網站內容
英國Open University是英國規模最大的大學,擁有豐富的遠距教學經驗,近年來也致力於e-learning的發展,學生可在在網站中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及上課方式,其中Internet網路教學也是Open University的遠距教學方式之一,目前大約有超過150,000名學生是透過網路教學進行學習。
2.網站系統功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