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9441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切入维度……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2 14:59:34 |
重看惟存,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多可看的。http://www.being.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8&ID=77&page=1
课程整合的切入维度…… 广东省电教馆依托网络开展举行课题开题活动,广东省电教馆邀请我说说课程整合方面的事情。 正好自己正在反思5年来的实践…… 1.1 两类基本的切入维度 ○技术视角出发的维度 以探索某一技术的教育功能为基本特点 ○教育视角出发的维度 以基本学习方式、课程特质出发,将某类学习、课程建筑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为基本特点 1.2 两类维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技术视角出发的实践探索是基础 信息技术成为现时代各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因素和新手段。我们需要了解技术的各种可能性,以探索我们在新型学习活动中可以得到支持是什么。 ○从教育视角出发的实践探索是主体 教育领域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教育管理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规律是课程整合活动的基本逻辑。 ○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技术是基础、教育是主体。 1.3 常见的两维三类探索实践活动 ○从技术维度出发的探索 以较为单一技术为基础,探索这类技术的各类教育应用的可能性与应用的极限。 ○从某类学习、学科出发的探索 从某一学习类型、学科出发,寻求运用技术解决一些常规手段无法解决的具体困难。选用的技术手段可能较为单一。 ○从某一课程出发的探索 从课程的整体视角出发,试图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重新建构课程。选用的技术手段更为丰富。 ……------------ 2. 部分实践简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重新审视已有的实践,在审视、反思的过程中寻求更为合理的答案。 2.1 从技术维度出发的探索 ○从技术出发来探索课程整合,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因为教育对教育内部的人来说总是较为熟悉的,但是技术对教育内部的人来说总是生疏的。 --对于热心教育的IT业界人士来说,由于熟悉技术,自然会竭力挖掘技术对于学习的所有潜力。 2.1.1 “芽”--初中生物 ○基本样式 运用Web方式呈示教材内容 运用视频材料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 运用内部Chat进行课堂多向交流 ○学习方式 主动接受式 ○实例网址:http://www.hfedu.net/kejian/ya/ 2.1.2 早期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基本样式 尝试运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 运用BBS作为开放交流的手段 运用电子幻灯作为作业的技术样式 ○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 ○实例网址::http://www.seeker.net.cn/yuwen/nanji/ 2.1.3 网络作文 ○基本样式 运用BBS、或专门的发布系统作为作文的发布空间和学习者交流的空间,或是将网络资源作为支持作文的某种信息资源 ○学习方式 两可 ○实例之一的网址::http://www.zuowen.com.cn 2.1.4 SARS期间的网络教学 ○基本样式 运用网络视频、电视播送教师的讲授视频 运用BBS进行答疑 运用电子邮件递交作业 ○学习方式 接受式 2.1.5 强调资源运用的网络学习 ○基本样式 将各类知识资源运用Web方式呈示,Web浏览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学习方式 两可 ○实例之一的网址:http://zcg.ppxp.com 2.2 从某类学习、学科出发的探索 ○教育内部人士在教学实践中从某类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寻求建筑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操作模式,技术作为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之中。 ○这样的探索实践往往以清晰的教育科研活动为主线,以某类学习活动操作方案为基本研究目标、或者以独特的学科学习工具软件研发、应用为基本特征。 2.2.1 习客语文拓展阅读 ○基本特点 重新认识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活动,围绕两类基本的活动方式--科学探究类、情景感受类,建构新的学习活动方案。 ○学习方式 探究式…… ○实例网址:http://www.seeker.net.cn/yuwen/ 习客语文拓展阅读样式之一:在拓展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建构课文文本的理解语境。 习客语文拓展阅读样式之二:在媒体支持下的情景中诵读,感受文字与语言的运用。 2.2.2 数理学科中的几何画板 ○基本特点 运用单一学科学习工具软件,实现数理抽象原理的可视化实验。 ○学习方式 探究式 ○实例网址:http://www.qiusir.com/f.asp?o=1039 2.2.3 WebQuest ○基本特点 以Web学案作为基本学习活动的组织线索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与任务 运用各类思维发展支架支持学习 目的在于发展高水平思维 ○学习方式 探究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实例网址:http://www.enewage.org/webquest/deskandchair/ 2.2.4 Wikipedia ○基本特点 自由开放的动态知识库建设形式 必须自主遵循活动的规则,在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合作、感悟协同。 ○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实例网址:http://www.acumox.org/grass/wiki/default.asp 2.2.5 游戏化学习 ○基本特点 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试图寻求新型的学习样式 较多运用虚拟实境技术 ○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技能训练 ○实例之一的网址:http://eg.xdxd.net 2.2.6 哈佛大学的H2O ○基本特点 建筑在自由创造与交换思想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群体。 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形成学习共同体。 清晰的活动规则,小组成员按照规则自由交换意见,围绕某个问题讨论而积累起来的活动项目档案,成为认识、思考、解决该问题的微型思想库。 ○学习方式 探究式、合作式 ○实例网址:http://h2o.law.harvard.edu 2.3 从某一课程出发的探索 ○从课程的视角,建构新型的、建筑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 ○就课程的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给出较为系统的回答。 2.3.1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 ○基本特点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重新思考了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就新型的学习活动模式提出自己的认识。 网络是整个课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 ○实例网址:http://www.uestudy.com--------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类 基础性目标--由研究性学习特点决定的共同性行为目标,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智慧。 伴随性目标--由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发的目标,涉及课题研究的相关领域知识、技能等要求。 表现性目标--源于鲜明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实践表达。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源于学习者生活经验、基于真实任务的--情境性问题解决 特点: 无法完全预设。 问题的解决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门类,综合性突出,需要在一个整体论的视野中看待所涉及的知识。 提示:现实生活的问题是复杂的,它并不会按照我们的学科分类来发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基础性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设置一些必要的测评量表,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评价。 伴随性目标--主要通过档案袋(包括课题研究的情报资料和各种研究记录)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情境诊断”为主的评价方式。 表现性目标--主要通过成果展示,进行“展示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由学习者、伙伴与社区公众进行评价。……-------------- 2.3.2 数理互动课程 ○基本特点 围绕国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特点,建构课程方案。 以系列Leeson Plan为活动组织线索,以JAVA实现数学实验。 将课程架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 ○实例网址:http://www.illuminations.nctm.org以上是思考的上半部分,完整的演示文稿下载地址http://www.xdxd.net/sky/CacheFile/TextBook/Nod32.htm
课程整合的实践路线 3. 课程整合的再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着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能够停留在仅仅思考简单应用技术的层面,要深入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变革的深度,要立足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课程整合的实践。 ○具体的操作行为,在本质上是按照我们头脑中那些基本理念来体现的。 ○如果仅仅关注如何具体操作,我们将无法真正把握课程整合的实质,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可能是更大程度上的南辕北辙。 3.1 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变化 ○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浑然的一体,所谓“自然哲学”。 在东方文明中,则强调世界、宇宙中的万物是普遍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所谓“天人合一”。 ○分--17-18世纪开始,近代科学从哲学中分离了出来,“分析、解析”的方法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往往通过将主客观事物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来认识事物,或者从一个较为单一的学科视角来看待事物,这类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合--20世纪中后叶开始。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逐渐感到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运用整体论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己,来认识世界。 3.2 学习观方面的变化 ○前现代(到17-18世纪):学习是生活中的模拟、技艺训练与记忆…… ○现代(18-20世纪):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的过程…… ○后现代(20世纪后期开始):学习是学习者对主客观事物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出决定。学习就是在真实生活中感悟智慧。 3.3 课程观方面的变化 ○现代( 18-20世纪):课程是标准化、批量化的封闭型工艺过程。 ○后现代(20世纪后期开始):课程是学习者开放、动态的发展历程。 3.4 对课程整合中“整合”的认识 ○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 ○将分割日益严重的学科还原为圆融的思想整体 ○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 3.5 课程整合的实质 ○课程整合是探索技术对于新型学习方式支持作用的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课程整合是将教育教学重新建筑在新型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课程整合是我们教师从现有基础上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发展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 实践路线的建议 ○“如何开展课程整合的实践?” --这个问题是任何人在实践伊始就会问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合理答案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 --我们可以从已有的实践中逐步归纳出较为可行操作方案框架。 4.1 充分感悟技术是基础 ○需要反思现有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与内容 除了专业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其他学科教师可能更需要了解、感悟的是技术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 日用信息技术越来越体现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便利的在线支持、网络中用户的虚拟社群,使得运用者无需专门的培训课程。 ○教师需要在日常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充分运用技术,感悟技术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各类便利之处、有益之处。 这些感悟将是我们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必要的基础条件。 4.2 学习、反思是保障 ○世界不是按照我们一厢情愿的意愿来运行的 需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前人对主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通过科学的思考形成我们的看法与行动方案。 然后“发乎于心、形乎于外” ○前人的认识不一定是永恒正确的 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具体实践的反映来反思、修正我们的实践,并发展人类的认识 所谓“行乎于外、感乎于心” 4.3 学习者发展目标是根本 ○学习者发展目标的达成是我们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若发展目标不清晰,那么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无意义的行为。 ○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者的发展目标。 学习者发展目标的两个价值取向 --有利于学习者个人近期与长远发展 --有利于社会发展 4.4 学习方法的选用是关键 ○学习方法是学习的基本行为模型 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课程的设计需要建筑在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之上 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有不同,不同的学习环境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 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所选用的技术各有不同。 ○学习方式的选用、学习环境的设计直接影响课程整合实践的教育效果。 4.5 课程设计是主线 ○实践中的课程视角是整体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设计在中观的层面上将学习者、学习方法、学习的知识资源、学习的智慧资源……,以及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整体框架中来认识、思考、建构。 ○课程设计的成果将直接系统导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这样类型的课程设计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架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4.6 技术选用是手段 ○技术运用的目的 为人类的活动服务。 ○技术选用的依据 学习环境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某一技术的特质。 ○技术不会自动发挥教育效益,所以它仅仅是一类手段 4.7 教育科研项目是导向 ○科学的精神指引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课程整合活动 ○科学的方法将帮助我们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科研项目将有效统合我们的工作,将工作指向清晰的目标 5. 结语 ○现时代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可能让我们“学好了,再去用”。 ○惟有在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认识、把握新事物,不断解决新问题。以上是思考的下半部分,完整的演示文稿下载地址http://www.xdxd.net/sky/CacheFile/TextBook/Nod32.htm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