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5618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18 12:50:27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http://www.edu.cn/20020618/3059162.shtml
文章太长,慢慢看吧。
第一部分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进入第二阶段以后(从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称为“信息技术课程“。 ”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1981年洛桑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这一口号的影响。此时的”计算机“教育核心是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内容是BASIC编程)。 随着计算机作为工具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渗入,”计算机文化“ ( computer literacy ) 不再单纯指编程,而”计算机文化“也慢慢的变成了“网络文化” ( Internet literacy )、“信息文化” ( Information literacy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由“计算机课程”进入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 那么,回顾一下新旧“计算机”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与程序设计的能力“,而新的”计算机教育“侧重”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详细的说就是: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询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不断的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 作者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就是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文化的真正内涵,首先是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要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
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两种模式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述目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另一是不单独设课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从国际范围来看,甾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基本上是采用第一种模式——单独设课(而且那时是叫”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国家开始试用第二种模式——细腻系技术与课程整合。 例如美国的”2061计划“ ( Project 2061 ) 在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该报告从1985年开始起草,1989年正式发表,提出了”科学文化素养“,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2061计划“所要求的教材及教学资源直到1996年才着手开发,1997年4月才开始提供第一批教材和资源。 小日本1998年7月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 加拿大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如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就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两种模式中,第一种占主流地位,第二种(整合模式)只是在少数国家的部分地区或部分学校进行试验性探索。但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有重大意义,”整合模式“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1. 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例如(略)。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结构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这类根本性的问题。 那么,教学结构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应该怎样来创建比较合理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呢?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现代教学环境下应该增加教学媒体这个要素。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通常称做教学模式)里,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2)”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 作者提出”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美国乔以斯 ( B. Joyce )和威尔 ( M.Weil ) 在1972年出版的 " Models of Teaching " (《教学模式》)一书中,把教学过程总结为四大类(信息处理类、个人发展类、人际关系类、行为教学类)共2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该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根据该定义,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范畴。”教学方法是小方法,教学模式是大方法。 教学结构的内涵与特性。(1)依附性——强烈的依附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2)动态性——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这里强调的是“进程”,即必须是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结构形式,脱离“进程”即无所谓教学结构。(3)整体性——教学结构是由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结构形式。(4)层次性——可以讨论不同学科共同遵循的“总体教学结构,也可以考虑不同学科教学进程的”子结构“,或同一学科内不同教学单元的教学进程,甚至是某节课教学进程汇总的更低层次的”子结构“,从而表现出教学进程结构的层次性。(5)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有关。 啊,是这样?那么教学结构究竟是个什么玩意???(3)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源——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 传统教学中认为矛盾主要在教师一方,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些阶段起主导作用夸大为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事实上,教师应该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办法来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 作者认为,对于教学过程这一矛盾运动来说,其主要阶段或者主要过程的矛盾主要方面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教师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起主导作用。 误区之二: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基于此,加涅提出”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的观点,并在深入研究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分解为九个阶段。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对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加涅把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精心设计成与学习过程中认知心理活动相适应的九个特定步骤——”加涅九段教学程序“。而我国教育理论界绝大部分把教学过程笼统称之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育界通常把认识过程视同认知过程),并且都是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三个阶段“和”两个飞跃“(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的观点对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加以详细的论述。笔者认为,科学的提法应当是把”学“看成是认知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而把”教“看成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把”教“与”学“二者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认知过程或认识过程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4)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严重后果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映系统,即所谓”刺激——反映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多年来培养的大量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记忆型人材(能够记忆与运用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但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善于创造新的知识)而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2.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作者认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考虑到我国几十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统治课堂,又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以成为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更多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是提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也是必要的。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个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可以通过下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觉得的各种特征加以论证。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题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征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这些好处未免有些夸张,不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相结合确实能给任何人带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好处,这个作者不说任何人也自会明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对于没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作者的话无异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而对与硬件基础的学校,作者是在打擦边球,没有给出实际有用的建议。
第二部分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两个教改试验,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另有叙述,这里就不多论了。简单而言,在小学阶段要作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中学阶段则要求”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方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这么好的工具,为什么对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还只是”只闻脚步不见人下楼“???既然是买入了版权为什么不免费向国内学校推广?做什么实验?稍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有了好的软件肯定可以促进学习,难道这些东西还需要试验吗?如果说要试验,我看是该试验该把那些教育官员都放到贫困地区的学校去体验几年,撤消重点学校,平均化教学资源才是解决中国资源不匀的一个手段。
|
|
|